带着玩心认真活,不无聊的德国人《德文就是这么简单》─ Michael 与Deike 老师专访
教学经历超过二十年、在教学界小有名气的德文老师Michael 与Deike,分别来自德国的东西两方,虽然曾经被历史上的柏林围墙隔开、过着相反的生活,却在台湾相识后成了好朋友,总是幽默地互开对方玩笑。
两位老师在2018 年正式开始了YouTube 频道《德文就是这么简单!》,用轻松的情境搭配中文教学,帮助许多想要学习德文却苦于没有适合资源的同学,对于正在学习德文的中文母语者中可能不算太陌生的面孔。
年轻时便选择来台湾生活,随着时间过去,两位老师在台湾的日子早已比在德国还要久,却依旧保持着比大多数人都更年轻、开放的心态。持续走在德文教学之路的同时,也用玩乐的态度认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生活步调,让自己更有动力。
柏林围墙倒塌之前-东德与西德的相反生活
在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接近尾声的时候,苏联自当时的德国东方开始反攻,而以美军为首的同盟国则从西边向德国推进,双方最终于柏林碰面并结束了战争,从那之后起德国地区便逐渐分化为东德与西德。
然而二战结束后,纷争并未就此平息,原本的德国地区成为了两大强权间的缓冲区并盖立了边界-柏林围墙,墙的两边也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民情;东德维持着传统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体制,西德则拥有开放与自由的生活,Deike 与Michael 便是在这么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长大。
当时的东德在苏联的控管下,民营企业较受限制,形式上以「国有企业」的计划经济为主,因此在工业化程度也属于高度发展,制造出的产品以耐用著名,产业原物料与粮食则仰赖进口。
由于东德在当时受苏联统治的共产区域中是最有生产力的,因此在生活水平上虽较无西德地区来得自由发展,但在制度方面也多方受到当时的政府特别保障,因此东德人民不太需要担心生活起居。
而西德则拥有自由的民风与民营企业,工业发展也十分发达,产业风气兼具创造力与提升生活水平的成熟技术。
Michael:我来自西边的工业区联邦,也有很多农业方面的发展,Deike 好像是东边没有什么东西?(开玩笑)。
Deike:也许只是不如西边这么多,我们也是有很多……「东西」(大笑)!
Deike:当时的东德仍是实行共产制度,所以每个小孩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长大,我们还要唱共产的歌,但作为一个小孩,我们其实不是很知道自己在什么处境,因为小孩并不会意识到政治问题、缴税、生活压力等等,大家都去一样的幼稚园、去一样的学校,没有任何分别……不过这当然只能针对天真的孩提阶段,对于青年及更大的成年人来说又是完全不同立场了,东德是一个压抑与限制的社会状态,人民无法自由发表意见,而若不是党员的身份则会遇到更多的不平等。
Deike 老师说,在当时的东德,每个人都会有工作可以做,即便那个工作一点意义也没有,大家还是得持续劳动;相较西德人已经很习惯在失业后自己去找工作,东德的人们更习惯在失业后被政府安排另一个工作,所以当时的东德失业率很低,也因此让德国在统一后的失业率更激高。
Michael 老师继续分享,西德人以前会看不起东德,会觉得东德什么都没有、很可怜,现在多了解东德以后,发现许多体制如教育系统都跟西德差很多,但仍各自有一些好处。
例如东德人从小便有政府协助家长照护小孩,教育学制都是免费的,因此双亲都可以放心外出工作,而西德虽然大部分的教育也都是免费的,但若有特殊的就学需求或目标,也可以自由选择私立学校或是特殊学校就读,更自由但也相对比较费心。
象征自由世界的时尚牛仔裤与香蕉
两位老师说,虽然东德当然也会有自己生产的面包、牛奶、车等制造品,但由于两边平时是被禁止交流的,因此西边的食物与产品在东德仍然实属少见,例如代表美式潮流的时尚牛仔裤(东德也有自己牛仔裤但都以实用为主,并没有太多选择);而仰赖进口与自由贸易又需要保鲜的热带水果更是难以取得。
Deike 老师小时候每年可能会有一到两次,被妈妈特地叫去超市排队买香蕉,而西德人被开放到东德探亲时也都会习惯性地带上一些「香蕉、水果、牛仔裤」。东德人在当时也几乎只被允许在东德境内旅行,直到1989-1990 年的柏林围墙倒塌,象征着隔离与限制的边境终于被全面开放。
合并的东德与西德:融合、开放与转变
在东西德正式统一的当时,Michael 老师已经在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对于统一的过程也只能距离比较远的海外关注着,而年纪还小的Deike 老师则和家人一起经历了这段历史,在那个接近统一的前夕,多数人们都走上了街头。
Deike:虽然当时我还小,但仍记得我的父亲在那个时候也一起参与了街上的示威游行,我的母亲有一点害怕,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没有人能预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也许会遇到武力镇压,甚至可能被枪击,幸好最终平安无事地结束了。
在那之后,一切都转变很大,我们要去新的班级、学校,教学体制也完全都是新的,不过同时我们也可以买到新潮的牛仔裤和香蕉(大笑)。
东西德的物品开始大肆流通,即使一些在西德已经不那么热门的产品,一开始都能在东德交易到很多钱。
而德国合并对女性来说也有很大的改变。在原本的东德,生产后的妇女在一年后就可以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自己再重新投入国家的生产劳动,西德的妇女则习惯在生产后就当起家庭主妇,全心照顾家庭。
老师说,那个时期的德国人互相从不同立场在认识对方,西德人从资本主义看东德,东德人也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观察西德。
Michael:所以当时我们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很不自由,东德人却也觉得我们很笨,总是拼命在赚钱,买车、买房,然后继续赚钱、换更好的车子、房子,不然就是旅游,生活没有内涵。
有些西德人在更了解东德的生活以后,会因此向往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在人人都可以被照顾、平等、不分个体一起创造共荣圈的世界。但同时也有许多实际在东德待过的人们,更向往远离这个现实中难以成立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因为那些在理想理论中应该要被整合的群体资源,往往在实际运作下成为了少数掌权者贪污腐败的私有财产,很难真的做到完全的人人平等。
虽然东德已拥有成熟的工业实力,但仍难以符合西德的工业发展,因此在统一后,东德的人口外移现象依然抵不住城乡差距的加剧变化。
Deike 老师说,有时会觉得东德的发展情况就像是一个「陆地上的孤岛」,大城市都是「岛屿」,还会有年轻人和产业继续发展;其余的乡村小镇就只会是「水」,几乎只有年老的、非生产力的人们留下。想要赚钱的年轻人们大多只出现在大城市,或直接往西德移动。
即便到现在又过了三十几年,德国早已稳定地划分为16 个联邦地区,但两位老师仍无法很有把握地认为德国已经算完全地融合起来,南北、东西差异一直都有很大的分野,尤其是在长一辈的年龄层中更是如此。
Michael:即使我在德国生活这么久,Deike 却是我认识的第一位东德人,一开始我还会一直问说「没有香蕉是不是真的?没有牛仔裤是真的吗?」因为我们以前跟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很多接触,与东德人相处的经验反而很少。
老师说,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间,去哪里都很近,尤其在以前在德国的当地旅游并不盛行,大家想要度假时都会选择到国外去,但现在德国的内部也逐渐兴起了当地旅游的风气,因为德国自己就有什么美景都有,虽然很冷,但四季分明,树叶的生与衰、阳光洒落的时间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
到现在随便去到德国不同地区旅行,都能看到许多的地区差异,每个联邦都有自己的特色。去一趟德国,就能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生活风景。
德国人严肃、无聊?德文老师:误会大了!
讲起德国,同学们会有哪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又有哪些是真的呢?
Michael 老师说,听到德国,大家总会联想到一个人:手拿两个大啤酒杯与香肠、穿着吊带皮革短裤,在啤酒节狂欢。但「啤酒节」其实主要是在德国南部(慕尼黑地区)盛行的活动,Michael 老师甚至认为,没有什么料理可以被称作「典型的德国菜」,因为即便是同种食材,不同联邦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料理习惯,差异甚大。
德国人真的很严肃、没有幽默感吗?
老师近一步分享,同学们常说去了德国看电视都笑不出来,只是因为不了解德国人的文化和「笑点」。德国人很有自己的幽默感,但德国的文化概念跟其他国家比较不一样,需要多了解背景与文化知识才会懂。
而谈到「严肃的脸」,Michael 老师说:「我们也是很会笑的好吗!」
容易看到一脸严肃的人,在大城市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大家生活比较急,且德国人在交友上常与其他国家的人习惯相反,倾向先保持距离,看起来也比较冷漠,一旦经过相处后愿意和你成为朋友、信任你后,大多都是一辈子的。
老师则提到,其实德国人也像许多台湾朋友遇到外国人时一样,会因为不擅长说英文而下意识地避免与外国人相处,但心理都是想帮忙的,只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Michael:我在台湾也时常遇到啊!像有一次我要去鞋店买鞋带,结果两位店员从门口看到我就非常紧张,其中一位甚至直接躲起来,直到我走到柜台前用中文问说「你们有没有卖鞋带?」对方才突然大松一口气「啊,妳可以出来啦!他会讲中文!」(大笑)。
德国人的日常一点都不无聊
此外,许多台湾人到了德国,会觉得德国人很不好玩、都不出门,但其实是因为德国人在自己家里一点都不无聊,大多数人在家就能找很多乐子,因此老师们鼓励同学去结交几位要好的当地朋友,试着体验德国典型的家庭生活。
德国人与台湾人度过一天的日常非常相似,但德国人工作与休息的分界点更明确,休息时也习惯更放松一些,而德国的住宅通常都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德国人在休息日常更倾向待在家。
Deike 老师:我们非常喜欢待在家、很常到处整理,也喜欢很多居家活动。例如随着不同的节日气氛布置自己的家,在自家的花园种种花草、做木工、刷油漆、邀请朋友一起来家里煮饭、甚至是做点编织手工艺等等,在家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Michael 老师:有时真的觉得没必要出门,在外面吃饭很贵,但我们又不喜欢外带食物,因为德国天气很冷,食物很容易冷掉。
一支手机、一个白板、两个人,你看吧!德文就是这么简单!
Michael 与Deike 老师的频道从2018 年开始正式运作,最早是Deike 老师先提出开设频道的构想,至今在德文学习者当中累积了高度的推荐口碑,难以想像Michael 老师在一开始非常抗拒。
Michael:这部分我真的要感谢Deike,如果没有她的话我不敢做这件事。因为一开始我会觉得害羞、怕镜头,又担心自己不够年轻、中文不够好、不够帅,会因为顾虑太多而错过这么多新的体验机会。
经过Deike 老师不间断地鼓励,甚至还录下了两人私下排练教学时的情景、测试性地上传到频道,结果马上有观众订阅,于是两人的频道就这样正式开始经营。
频道经营的起因,是因为以前在学校教课时,发现许多同学对德文有兴趣,无奈学校的教学时数不够学、一知半解更痛苦,又看到网路上的其他老师搭配白板用中文讲解英文,让一切变得好消化,于是也产生了要做这件事来帮助同学更有效地学德文的念头。
起初的目标很小,只想让完全零基础的同学都可以轻松看,到现在连Michael 老师住家的里长都学会用德文和自己打招呼。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想太多就不好玩了
《德文就是这么简单!》频道从一开始经营到现在,两位老师每次拍摄几乎总是在笑声中度过,因为觉得经营频道这件事非常好玩,因此每次都会很期待。除了会笑自己遇到的障碍,甚至只是卡词笑场、思考要示范什么剧情给同学看,都是非常有趣的经验。
Deike: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去尝试新的东西、不要让自己无聊、享受它,就算失败也无所谓,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快乐、从中得到玩乐的喜悦感。
而之所以会叫这个频道名的原因,也是一种身为德国人爱讽刺的幽默感。
Michael:以前我在教课时,刚开始的同学都会觉得德文很难,没遇过的文法什么的常在一开始就越听越困惑,于是我常常会在同学的眉头越来越皱的时候,开玩笑地说一句「看吧!德文就是这么简单!」,后来也逐渐变成我们的一个结尾口头禅。
起初对Michael 老师来说,每次一想像要开设一个频道,脑海总是会出现庞大的投资压力。要购入先进的设备、要有最完善的企划,还没开始就觉得疲倦不堪,但Deike 老师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两个人都可以感到轻松的方式开始:买一台修理过的二手iphone,放在三张靠在一起的椅子,再叠上三本书当脚架,就这样开始拍摄。
直到现在已经超过两三年,也才增加了几盏补光灯。
Michael:常常会有很多人跟我们说「你们应该增加什么什么……」我总是说「没有什么应不应该,学生能看到、听懂就好了」。
我们其实也知道,如果加一点特效、字幕、让频道高级一点,看的人会更多,但这样频道就会从一个「喜好」变成一个「责任」,如果会有被强迫的感觉,也许我们就会做不下去了。
这个「拍摄的兴趣」维持至今,频道已经累积了超过六百支影片,一次只介绍一个概念,好消化的轻量补充获得了许多同学的回响,为了让需要的同学可以更正式的学习德文,两位老师更因此在Jella! 陆续开设了完整且正式的德文课程,并因此有上百位同学跟着老师开始学习德文。
Michael 与Deike 老师彼此身为多年的好友与同事,两人举手投足中总是给人充满默契的印象,但两位老师也不讳言彼此常为了想法差异而有争执,甚至也曾经为此冷战过。
两人都同意的是,正因为彼此是很好的朋友才可以合作到今天,如果今天只是不熟的人却要这样磨合,一定早就会跟对方说……(消音)!
Deike:你的同事就是你的好朋友当然是一件有好有坏的事情,就像我很难跟其他人一起工作,却可以跟Michael 一起长久合作,友谊让我们的合作更顺畅,但同时也会让我们对彼此更具批判性。
Michael:我现在比较常听Deike 的意见,甚至也许我们等等拍片时就会再吵架一次,但最终我都会原谅她,我想她也会原谅我。
在异乡生活的好处,就是能抓住两边的优点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Michael 老师生性活泼讨喜,平时就很有探索精神、总是充满好奇心,刚来台湾一两个月就适应了在台湾的生活,对台湾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熟悉。比较内向的Deike 老师则是透过与环境与人建立起的每日连结才逐渐产生归属感。
Michael:虽然台湾跟德国对我来说都像家一样,但其实不管我在台湾或德国生活多久,现在去到哪边,都还是会有很多新的事情会让我感到很新很酷!
Deike:我来自一个只有两百人左右的小村庄,全村只有一个教堂、一个公车站,因此来到台北生活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住久了,在熟悉的街道巷弄散步、看着面熟的邻居、总是会和我聊天的水果店员,是这些每日的接触让我感觉这个「区域」是家,自己在「家」。
台湾人爱追求方便与舒适性,还很懂「吃」
随着在台湾生活比德国还久的日子,两位老师认为自己已经不能算是很典型的德国人,但另一方面,两位老师也逐渐在保留德国人好的习惯同时,也学习台湾人的生活态度。
例如在Michael 老师第一次到台湾的国家音乐厅,准备着晚上要穿的西装与领带时,却发现许多台湾朋友是穿短裤、凉鞋就来。起初老师还很惊讶,后来却观察到:观众的穿着动机与礼貌无关,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自己能舒适地享受看表演的三小时。Michael 老师才开始意识到台湾人的「方便至上」精神。
相较于此,过往在德国生活时有许多礼仪是比较没有弹性的,习惯了台湾的方便与舒适以后,初次回德国反而还会有些不适应。
Michael :虽然有的时候还是觉得不要太方便比较好啦!就像手机很方便,也要抬头看看身边的人事物、出去走走,自己过得舒适的同时,也维持与其他人的连结,才不因为太过方便反而让社会的连结性与创造力退步。
而Deike 老师则认为,在台湾生活久了以后,更懂得珍惜每次和人们一起用餐的回忆,因此一起外出、与人们分享食物,是现在Deike 老师更看重的活动。
Deike:因为台湾的影响,「吃」这件事情变得很重要,甚至有次我父母来台湾,我不小心就把行程排满了餐厅,却忘了安排风景行程!
Michael:我后来发现我姊姊也是这样,每次来台湾都会先想好餐厅而不是景点,而且我们觉得在台湾即使请客,费用也很便宜,超棒的!
因为在台湾生活,所以可以越活越年轻。
见证过捷运出现前后的城市改变,现在的Michael 老师特别喜欢在台北的生活,不论清晨或夜晚,只要找到适合散步的公园就可以享受宁静,而Deike 老师则是一休假就会到台东都兰度假。
永远把自己当成世界的「旅行者」,保持好奇心、观察世界
Deike:就像许多台湾人会特地到其他国家旅行以获得新体验一样,作为在德国当地的德国人,我们同样可能会不自觉地异常遵守一些拘谨的想法与规范,大家都是透过改变环境来让自己发生「改变」。
Michael:虽然已经到了法律上可以退休的年纪,但待在台湾的日子让我感受到自己还好年轻,在台湾的生活让我清楚地发现自己还有好多可以做到的可能性,如果在德国的话可能已经早就「认老」了,台湾让我保持年轻的心态。
作为一个外国人到不同国家生活能得到许多好处(尤其是像台湾这么美丽的地方时),能让我们用更自由开放的心态活着、保持好奇,更愿意去挑战不同的新事物,就会更有创造力。就像德文频道的诞生、更多的教学尝试、还有很多其他的新计画。
「慢慢来、不要急,去享受、去挑战,持续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保持好奇、每一天都能感觉到自己还很年轻。」
德文就是这么简单!跟着金牌德文老师一起学德文
最新推出!这门课适合已经拥有A1 程度的同学,让你不只打好初级德文基础、考到A2 检定,还能让你更懂德国人社群话题和生活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