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跟你想的不一样!《Jonny and Laura 英文》─ Jonny 老师专访
来自英国、即将在Jella! 开设全新英式英文课程的Jonny 与Laura 老师,在英国学制中的「进阶高中(College)*注1」相遇至今已经超过十五年,后续来台学中文的两年便深深爱上台湾,也开始成为台湾与英国文化间的分享桥梁。
如今两人不仅是彼此的同学与人生伴侣,更是英文教育上充满绝佳默契的YouTube 教学搭挡,在频道《Jonny and Laura 英文》中不时分享实用的英文教学、英式英文练习与英国文化小知识,期待能让台湾的同学们不只学习英式英文,更能深入了解英国人的文化与思维。
注1:英国拥有不同于台湾的学制,五岁起就会开始进入小学就读,而基本高中只有两年,16 岁毕业后就会进到「进阶高中」,也就是英国学制中的「College」(大学在英国一般则是叫做University)。
英国人跟你想的不一样
聊到大家对英国人的刻板印象,最常见的应该就是关于礼仪的刻板印象,大家印象中的英国人总是不停的说「请、谢谢、不好意思」,似乎永远都是绅士淑女,但Jonny 老师说其实这大概只对了一半一半。
喜欢说「请、谢谢」不见得一定能与有礼貌划上等号,常常是英国人自己觉得表现得很有礼貌,结果在其他人眼中却只是一个讲话非常不直接、有一点怪的人。
英国人的确时常试着当一个「有礼貌的人」,但是我们有礼貌的方式其实也很「英式」。
现在网路上什至有许多关于「当英国人说什么、大家以为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英国人是什么意思」诸如此类的梗图甚至是丰富的表格资料,虽然这些调侃不完全符合真实性,但却总是让我看得捧腹大笑。
英国人「说话的艺术」
英国人总是给人优雅温和的印象,但想要深入了解英国人的思考方式,就不得不提到英国人「说话的艺术」,在课程中也会更详细的介绍(图:Jonny and Laura 提供)。
老师说英国人的沟通与表现方式,对国外的人而言可能会非常难判读,因为英国人说话也喜欢绕圈子,不习惯说出太直接的话,因此时常有人会认为英国人说话总是代表其他含义。
例如英国人常会说的「That's interesting.」就有可能代表千百种不同的意思,常见的意义可能是「真无聊、我不喜欢(这个食物)、我觉得不够好。」等,但有时也可能真的单纯想表达「这个有趣!」。
英国人很难懂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刻板印象, Jonny 老师也坦言是事实,英国人有时候的确会让人觉得很难懂,这是英国人也没办法控制的事情,因为大多数英国人都拥有高超的「讽刺力」。
像我们这次在Jella! 开设的课程在设计时就有针对「英式讽刺」列了一个表单,但这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任何一句英国人说出来的话都可能带有讽刺的意味在,想要精准的判断正确的意义,除了需要依据上下对话情境之外,也很需要仰赖与英国人相处的沟通经验。
聊到英国人的愤怒表现,也是值得探讨的例子。Jonny 老师说,英国人在生气时,比起真的发脾气,通常会在一开始就更倾向用看起来没在生气的方式表现自己有在生气。
当然,对话演变到最后还是有机会可以见到英国人彼此咆哮(笑)。
而要说出一句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时,英国人通常也不会使用任何带有直接攻击的字眼,需要完整的听完才知道真正的意思。
这些「英式表达习惯」在超过百年以前就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像是《傲慢与偏见》的作者Jane Austen 的小说作品中就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
例如我们可能比较有机会听到英国人说「你上礼拜的衣服似乎比较合身」而不是「你很胖」。
Jonny 老师认为,大部分的英国人其实满擅长讲出不带攻击字眼但其实带有攻击性的话,这是英国人有点讨厌的地方。
当然,现在在英国的部分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习惯更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地区的人们就时常给人「讲话更直接、更友善、同时也更易怒」的印象。
英国人难以捉模的沟通习惯,也常会让来到英国的人担心英国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而这只是因为英国人真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其实通常只要英国人不是很刻意地用讨人厌的方式对待自己,就不需要太担心。
反而更值得留意的是,很多时候人们以为听起来还可以的回应,事实上只是英国人在保持他们的礼貌。Jonny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个实用判断技巧:观察英国人在谈论事情时给出的情报有多具体。
例如,当一个英国人在你提出见面邀约时回应你说:「好哇!我们来约!」那很可能就是他其实没有很想做这件事,反之,当他们提到一个具体的资讯例如「好哇!下周三晚上怎么样?」就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反应暗示哦!
有趣的英国传统美食与文化
虽然「英国食物」常常被外国人当成调侃的话题,甚至认为不好吃、单调、只有「炸鱼薯条」,但事实上英国也有许多传统美食。例如到了英国一定要品尝的周日烤肉(Sunday dinner)就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经典料理,人们会在周日到教堂做完礼拜后聚在一起享用。
Jonny 老师说,英国人三四百年来都遵循着这样的饮食习惯,使用烤蔬菜、烤马铃薯等、加上一些大块的肉(如烤全鸡),还会搭配上令约克人自豪的约克布丁(一种类似松饼的食物),再经过烤箱烘烤,最后淋上肉汁与肉块。
而相似于Sunday dinner 的圣诞节大餐,在餐桌上还可以看到英国传统的蔬菜brussel sprout(球芽甘蓝)以及使用培根包裹香肠的小咸点pigs in blankets 等料理。
有趣的是,球芽甘蓝这种蔬菜并不是人人都喜欢,Jonny 老师说什至是不喜欢的英国人占大多数,但大家仍会遵照传统并在圣诞节的这一天使用球芽甘蓝做料理,而幽默的英国电视节目则会在这时期播放「如何让你的球芽甘蓝变得更好吃」的企划主题。
至于英国人有多爱喝茶的刻板印象,那都是真的(笑),除了单纯喜欢喝茶之外,通常也是出于社交互动上的习惯,而且早餐茶永远都是最好的选择。
如同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特殊节日与习俗,英国也有自己的特殊节庆文化,例如每年的11 月5 日,在万圣节过后,紧接着是盛大的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又称Guy Fawkes Night。
在16 世纪时,曾有一位名为Guy Fawkes 的男子企图炸毁英国的议会大楼,并在议会大楼到处设置炸弹,大家可能看过的小说及电影作品《 V 怪客(V for Vendetta)》就是依据这次事件为灵感来源的创作,最终Guy Fawkes 并没有成功实践他的野心而遭到逮捕,自此之后人们便开始举行庆祝Guy Fawkes 被捕而国家幸存的传统活动,即使是在小村庄,也有机会看到这个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各地升起大篝火、施放烟火,并在傍晚外出到篝火所在地欣赏烟火,而烟火施放的规模甚至会更胜于跨年活动,此外,也有许多人会做出代表Guy Fawkes 的稻草假人放在篝火上面。
也由于这个活动几乎只有在英国的人们才会知道,所以当在其他国家举办这个传统活动时,常常会让自己惹上麻烦,毕竟在篝火上面烧一个人型稻草,即使只是假人,也会吓到很多人。
我在巴基斯坦的英国学校念书的时候,学校也有许多人一起庆祝了篝火之夜并放上了Guy Fawkes 的假人,结果最后惊动一卡车的武装警察来到学校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才明白原来只是不同文化习惯的误会。
迈向更多元文化的英国
如今的英国除了可以看到美丽的历史与当地特色小店,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来自不同族群与文化的店家与人流,图为英国约克(电影《哈利波特》中场景斜角巷取景地/ Jonny 老师提供)。
说起现在的英国转变,Jonny 老师认为令人期待的不再只是英国悠久的历史性,更多的是,所有在这两三百年来从世界各地与文化地区移入的不同新族群,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人以上,为英国带来很多有趣、令人感到兴奋的改变。大家若有机会到英国旅游,甚至可能会对英国现在拥有的多元文化程度感到意外。
这些年来,有很多新的人来到英国,特别像是1950-1960 年代,有很多从加勒比地区、牙买加、印度、香港,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改变了英国很多,尤其是让英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更丰富。
例如受到印度的影响,香菜也已经算是英国常见的香料,除此之外,英国的也越来越容易找到各式亚洲料理,即使是约克这样不算太大的地区,也能够轻易找到亚洲餐厅,一解Jonny 老师思念台湾料理时的心情(尤其是刈包)。
除了饮食之外,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重要节日如华人的春节与新年文化,也逐渐随着不同族群的增长,而有机会在英国体验。
我真的很喜欢英国的这个变化,在英国就能可以认识这么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我认为这对没有机会去其他国家旅游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文化体验机会。
这么喜欢台湾,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人
选择来到台湾的契机,是和Laura 一起在英国一次的电视节目上看到对台湾的介绍,让当时的Jonny 与Laura 对于台湾的美好之处,包含美丽的风景、历史、开放性、与单纯又友善的人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向往,心想着「这个国家看起来好棒!如果我们有机会选一个城市去体验生活,一定要选台湾!」
Jonny 老师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城市爱好者」,比较喜欢乡下生活,在英国就是住在位于英国偏北、气候寒冷的约克(York),约克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美丽古城,后来也影响了美国纽约的命名(New York) 所以当自己到了台湾,并在台北这样具发展规模的城市生活时,真的很惊讶自己竟然会如此享受台北这个城市。
这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发现,我完全无法忍受生活在英国伦敦,但我却很喜欢在台北生活的日子,我真的适应得很好,最大的文化冲击大概只有对台湾生活的便利性感到惊讶,因为几乎每个街口都有7-11(笑)。
Jonny 老师曾经去过很多国家,也都在当地的大城市生活过一段时间,但特别喜欢亚洲城市。在亚洲的生活令老师更积极地想尝试不同事物、体验当地文化。
而住在大城市要进行这些文化体验相对地都方便许多,可以很快地达到目的或是随时调整计画,反之如果住在乡下,可能就没办法见到这么多人、在短期参与这么多活动,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
让Jonny 老师喜欢台湾的原因有很多,但即使撇去这个国家有多美丽、可以体验很多新鲜的事物不谈,老师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人让自己感到如此的被欢迎与接纳。
台湾人真的非常热于助人、友善,很容易可以和台湾人成为朋友,如果是在英国的话,我绝对不会想处在这么多人的环境(笑)。
Jonny 老师在儿童时期曾经与家人一起在南亚的巴基斯坦生活过五年,然而在巴基斯坦的生活也是念英国学校、受英式教育,也由于当时的年纪还小,又和家人一起住在充满外国人的地区,离当地本土风情与社会有一段距离。
回想起这段童年,没能有机会花时间认识当地人、试着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在巴基斯坦的生活比较接近只是一个「远在异乡的英式生活」是Jonny 老师心中的小遗憾。
当我来台湾学中文时已经是有独立能力的人,可以更亲身融入台湾社会,观察台湾的一切文化、人群、特色等,认真的了解台湾的思维与美好之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享受住在台湾的其中一个原因。
Jonny 老师也提到近几年来,在英国也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台湾,台湾在国际上的曝光度与地位也持续的稳定提升,台湾有很多正面、值得分享的美好之处,非常期待可以看到台湾的一切都能越来越好。
学语言要「用」才会进步
Jonny 老师拥有英国伯明罕大学博士学位,专门研究5 世纪到13 世纪的东亚历史建筑与寺庙,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需要阅读中文,因此成为学中文的契机,但是在特定学术领域外比较没机会进行中文口说与听力练习,能够沟通的词汇非常有限。
而在英国大多数的人也都有相似的情况,孩子们虽然会在11 岁开始学习外语专长,语言教育也一年比一年被重视,能选择的语种相较以往增加很多,但大多数的人最终却可能仍只会讲英语,因为英语已经是国际上的公同语言,因此能够使用到外语的机会相较少。
我认为在学语言这件事上,如果没有特别的目标或目的,人们真的会很容易偷懒。人们应该要去寻找学习新语言的理由,甚至是兴趣所在,像是对我来说我的动机就是因为想要更深入了解亚洲的历史建筑,而我认知到当我想要近一步进修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势必得要精进自己的中文,这也是我后来会到台湾的原因。
来到台湾后,Jonny 老师的中文能力飞速地进步,平时除了多听中文歌、看中文影集之外,老师也会时常在脑内模拟自己在台湾可能会遇到的中文话题,不停的练习不同的情境,老师说一旦越加习惯这个语言,持续透过实际开口的方式练习,便可以更加习惯该怎么正确的说,最后成为一种直觉。
我有时甚至也会开口自言自语的练习,然后祈祷要跟我说话的对象会刚好都提到我有练习过的内容(笑),但我认为即使没有真的刚好遇到练习过的对话,这依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Jonny 老师也强调不同语言间的听说表达思维,在练习初期时常会需要转换的逻辑,我们会习惯将自己要表达的外语和母语在脑中来回多次「翻译」后才说得出口,若能够事前练习模拟沟通情境,就能缩短思考的过程。
举例来说,如果知道接下来要和朋友出去吃披萨,就可以在点餐前就先把披萨不同的口味、料理方式、点餐句型全都练习几次,实际到了现场跟人们进行点餐的过程时,自己就不会完全跟不上对话内容。
在台湾的生活,也为Jonny 老师带来很多好的转变。在台大学中文的时期,发现在中文的沟通表达上,人们通常都会更直率,因此自己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更正面积极的人。
学语言真正的好处是认识不同的世界
最后,Jonny 老师想要跟所有想要学习英式英文、认识英国的同学说,不要因为太担心腔调与发音的问题而忘了真正重要的目的。
当我们真的踏上英国旅游、讲了一口漂亮的英式口音,却对当地的文化没有任何理解,依然很难让当地的人觉得你「很英式」,而这也是Jonny 与Laura 老师这次开设新课的最大的学习目标。
人们总是太担心一些其实不太重要的事,例如大家都不想要发错音而过度纠结,但一个语言说得好不好、正不正确,并不取决于你的发音腔调或是刻意卖弄的词藻,如果一句话非常简单但超级有用,那就是有用,你真的不需要一开始就太担心使用的词汇「不够厉害」。
因为最重要的仍然是把握可以交流、认识其他人的每个机会,让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能够真的互相理解。
Jonny 老师认为,学语言真正重要的是去认识这个语言的文化、使用这个语言的人,因为当我们能够真的去理解这个语言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与朋友,我们便可以透过真诚的交流、分享,去让自己进步得更快,这个语言终将能被我们所用。
跟着Jonny and Laura 一起学英文
《不只是英国腔!全方位英式英文・社交・职场指南》这门课适合喜欢英国腔,想要跟英国人学英式发音和文化,想跟更多「英文母语人士」顺利交流或在国际场合得体表现、更了解英国人的用字遣词、说话方式、社交礼仪、文化思维,让你提升文化视野、看到的不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