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商务英语

心理健康:为什么有人会对别人这么残忍

为什么有些人会残忍对待那些对他们没有威胁的人,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从何而来?目的是什么?——露丝,45岁,伦敦。1658年,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说,人类是宇宙的荣耀,也是宇宙的祸害。到目前也没有多

为什么有些人会残忍对待那些对他们没有威胁的人,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从何而来?目的是什么?——露丝,45岁,伦敦。

1658年,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说,人类是宇宙的荣耀,也是宇宙的祸害。到目前也没有多少改变。我们可以又爱又恨。我们帮助别人,也伤害别人。我们会伸出援手,也会背地插一刀。

我们可以理解有人出于报复或自卫而大发雷霆。但当伤害无害之人时,就会问:“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人类做某种事情通常是为了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对大多数人来说,伤害别人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人类不喜欢这种感觉。这表明,伤害无害之人的动机来自两个原因——要么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要么喜欢感受别人的痛苦。

伤害无害之人的另一个原因是,施害者还是看到了威胁。那些不危及身体或钱财的人可能威胁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有助解释令人费解的行为,比如当伤害在经济上帮助我们的人。

自由社会认为,让他人受苦就意味着伤害。然而,一些哲学家反对这一观点。在21世纪,我们还能想象为了善良而残忍吗?

虐待狂和精神病患者

以伤害或羞辱他人为乐的人是虐待狂。虐待狂比正常情况下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他们享受在其中。至少会一直这样做,直到结束,那时他们才会感觉不好。

人们通常把施虐者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但是,还有一种不那么极端,但更为普遍的日常虐待现象。

虐待狂从伤害别人或看着别人受苦中获得快乐。他们可能喜欢血腥的电影,觉得打斗刺激,折磨人很有趣。这样的人很罕见,但还不够罕见。约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从伤害他人中获得快乐。

日常虐待狂可能是网络喷子或学校恶霸。在网络角色扮演游戏中,这喜人很可能是“悲伤者”,为了别人而破坏游戏。日常的虐待狂被暴力的电脑游戏所吸引。玩得越多,就会变得越残忍。

与虐待狂不同,精神变态者不会仅仅因为要获得快乐而伤害无害之人(他们可以这样做)。精神变态者想得到一些东西。如果伤害别人能帮助他们得到想要的,那他们就会想,就这样做吧。

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太可能感到怜悯、自责或恐惧。他们能了解别人的感受,但自己不会被这种感受所感染。

这是一套非常危险的技能。几千年来,人类已经驯服了自己。这使得很多人很难去伤害别人。许多伤害、折磨或杀害他人的人会被这种经历所困扰。但是,精神变态是有人无端施暴的原因。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否遇到了精神病患者。可以通过简单看一个人的脸或与他们短暂互动来做出猜测。不幸的是,精神病患者知道我们的想法。他们通过努力打扮自己来反击,试图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心理变态的特征。只有0.5%的人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然而,大约8%的男性囚犯和2%的女性囚犯是精神变态者。

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有危险。反社会的精神病患者可能会从毒品或危险活动中寻求刺激。另一方面,亲社会的精神病患者则在大胆追求新奇想法的过程中寻求刺激。创新塑造了这个社会,亲社会的精神变态者可以为所有人改变世界。不过,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心理健康:为什么有人会对别人这么残忍

这些特质从何而来?

没有人真正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是虐待狂。有专家推测,虐待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帮助人类在狩猎时屠杀动物。也有人认为,虐待帮助人类获得权力。

意大利哲学家、外交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曾说过,“制造混乱的是时代,而不是人”。与此一致的是,神经科学表明,施虐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是由艰难时期引发的。当某些食物变得稀缺,人类的神经递质血清素水平就会下降。这就会让人类更愿意去伤害别人,因为伤害变得更快乐。

精神病也可能是适应社会的一种体现。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精神变态水平与较高的生育能力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不是这样,原因可能是,心理变态者在恶劣环境下有繁殖优势。

事实上,精神病患者可以在不稳定、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茁壮成长。精神变态者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操控者。冲动和无所畏惧帮助他们承担风险,获取短期利益。在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中,精神变态的戈登·盖柯(Gordon Gekko)赚了数百万美元。但尽管精神变态可能是企业界的一个优势,它只给男性提供了微弱的领导优势。

精神病与创造力的联系也可以解释它的存在。数学家埃里克·韦恩斯坦(Eric Weinstein)认为,人们更普遍认为,不讨人喜欢的人推动创新。不过,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支持创造性思维,不亲和性与创造性的联系就不那么紧密。美好可以是新奇的。

施虐狂和精神病与其他特征有关,比如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这些特质合在一起,被称为“人格的黑暗因素”,简称D因素。

这些特征中有很大遗传成分。所以有些人可能生来就是这样。或者,高D因子的父母通过虐待孩子的方式把这些特征传给他们。同样地,看到别人以高D因子的方式行事可能会让我们模仿。我们都有责任减少残酷行为。

恐惧和无人性

施虐包含享受另一个人的羞辱和伤害。但人们常说,无人性之人是让我们变得残忍的原因。潜在的受害者会被贴上狗、虱子或蟑螂的标签,据称这让他人更容易施加伤害。

这是有道理的。研究表明,如果有人打破社会规范,大脑会认为这张脸不那么像人。这令我们更容易惩罚那些违反行为规范的人。

如果我们把某人当作人来看待,就不会伤害他们,这是一种甜蜜的情感。这也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最残忍的行为可能在于不去人性化。人之所以伤害别人,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是不想遭受痛苦、羞辱或堕落之人。

例如,纳粹党贬低犹太人,称他们是害虫和虱子。但纳粹也羞辱、折磨和杀害犹太人,正是因为他们认为犹太人是被贬低之人,会遭受这种待遇。

“行善减损”

有时人们甚至会伤害帮助我们的人。假设你在玩一个经济游戏,和其他玩家有机会投资一个团体基金。投入的钱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该基金向所有参与者支付奖金,无论他们是否投资。

游戏结束时,你可以付钱惩罚其他玩家选择投资的金额。这样做就放弃了一些收入,让钱从你选择的球员被拿走。简而言之,你可以充满恶意。

一些玩家选择惩罚那些在集团基金中投资很少或没有投资的人。但有些人会付钱惩罚那些在集团基金中投资超过自己的球员。这样的行为似乎毫无道理。慷慨的玩家给你更大的回报,为什么你要劝阻他们?

这种现象被称为“行善减损”。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这种现象。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成功的猎人会因为捕获大型动物而受到批评,尽管捕获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多肉。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2016年以权利为基础的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可能遭受了“行善”的减损。

行善减损的存在是由于我们的反主导倾向。在上述经济游戏中,一个不那么慷慨的参与者可能会觉得,更慷慨的参与者将被其他人视为更可取的合作者。更慷慨的人正威胁要占据主导地位。正如法国作家伏尔泰所说,“最好”是“好”的敌人。

然而,“行善者”的贬损也有潜在好处。一旦我们把行善者拉下马,就更容易接受他们的信息。一项研究发现,让人们表达对素食主义者厌恶,会让他们不那么支持吃肉。枪毙、钉十字架或决绝选择信使,可能会鼓励他们的信息被接受。

为善良而残忍

在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中,一位音乐老师用残酷的手段鼓励一个学生成为伟人。我们可以从这种战术中退却。不过,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认为,我们已经变得过于厌恶这种残忍。

对尼采来说,残酷允许老师为了他人的利益将批评烧到另一个人身上。人们也可以通过对自己残忍来帮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尼采觉得忍受残酷有助于培养勇气、耐力和创造力。我们是否应该更愿意让别人和自己都受苦来发展美德?

可以说不应该。我们现在知道了遭受他人残害可能带来可怕的长期影响,包括损害身心健康。对自己存有同情心而不是残酷地对待自己,这种好处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

而且,那种认为我们必须忍受痛苦才能成长的想法是值得怀疑的。积极的生活事件,比如谈恋爱、生孩子和实现珍爱的目标都能促进成长。

通过残忍来教学会导致滥用权力和自私的施虐。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例如,佛教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愤怒的同情。在这里,我们出于爱而对抗他人,令他们不受贪婪、仇恨和恐惧的伤害。生活可以残酷,事实可以残酷,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这样去做。

西蒙·麦卡锡-琼斯(Simon McCarthy-Jones)是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临床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副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英语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yuw.cn/en/3807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