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问题,一个历史上相当著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源自于 1967 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有轨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而他之所以会创造这个难题,是为了检视人们在面临群体和个体利益的冲突时会如何取舍,以及面临不同设定的道德两难下所做出的最终决定。
电车问题的故事主轴聚焦于一辆急驶在铁轨上,并即将辗过被绑在轨道上无法动弹的 5 个人的失控电车。而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若你刚好站在电车的转辙器旁,可以调整道岔方向使电车走到第二条轨道;然而,这条轨道上同样也有 1 个人受困。电车问题即是在考验人们究竟会拉下转辙器来转换轨道,还是什么都不做,让电车继续按照正常路线行驶。
除此之外,电车问题也迫使大家思考如何在没有任何好的选项时做出选择,像是以上的范例,受试者只得选择让电车辗过 1 人或是辗过 5 人,并没有无人伤亡的结局。而根据研究结果指出,约有 90% 的受试者愿意拉下转辙器,牺牲绑在第二条轨道上那个人来换取另外 5 名受困者的性命。而其他和此类电车问题同样考验道德两难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显示人们多半以效益主义的观点进行思考,面对这般两难的选择,只能尽量透过决定来达成最佳结果和道德准则两者之间的平衡。
Ethical dilemma 道德困境
Switch 转辙器
Utilitarianism 效益主义;功利主义
不同版本的电车问题
随着电车问题越来越广为人知,各国的哲学家们也开始透过不同理论来创造各式各样的情境,像是加入转盘、按钮、环状轨道、活门、天桥,或是改变火车通过时必须牺牲的人数等。有趣的是,一旦改变了某些背景设定,人们所做的决定就会不尽相同,有些实验结果更是与原版天差地远,现在就跟着 VoiceTube 来看看改编后的电车问题有哪些版本!
胖子 The Fat Man
这个版本的场景位于一座天桥,故事描述天桥下的电车由于刹车失灵,准备要撞上 5 个在铁轨上的人。这时若能把身旁一名体型庞大的胖子从天桥上推落,即可拯救铁轨上的那 5 个人,或是选择原封不动让电车直接穿越,你会如何选择呢?出乎意料的是,与原始的电车问题相比,这个版本只有 10% 的人赞成牺牲 1 人的做法,意即把胖子推下天桥,而这样的差异会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认为故意及间接导致他人死亡还是有所差别。
胖坏蛋 The Fat Villain
胖坏蛋版本其实和胖子版本的铺陈有些类似,只是增加对人物背景的描述。故事设定这位体型庞大的胖子实际上是把这 5 个人绑在铁轨上的恶棍,因为多了「坏」这个设定,而使实验数据跟上方提到的胖子版本相比,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二次变轨 The Loop
二次变轨的故事与电车问题的原版较为接近,唯一的差别在于列车若选择转向后又会重新回到主要轨道,意即无论如何选择电车都会驶回主要轨道。而次要轨道上受困的人是个胖子,若选择转向让电车先撞上他,列车便无法行驶到绑有 5 个人的主要轨道。相反地,如果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话,受害者就会是原本困在主要轨道上的那 5 个人。
院子里的人 The Man in the Yard
院子里的人由反对传统非功利主义(Nonutilitarian)的美国哲学家彼得・昂格尔(Peter Unger)提出,故事与原版的电车问题背景相同,有辆电车正驶向受困轨道上的 5 个人,但这次可以藉由与另一辆电车相撞来阻止悲剧发生。然而,两台电车只要相撞,就会滑下山坡掉进别人家的院子,并砸死在吊床上午睡的 1 个人。昂格尔表示,这与原版的差异在于院子里的人并没有特别「参与」整起事件。
电车问题与自动驾驶
电车问题近年来开始被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 / self-driving car)的道德议题分析。由于自动驾驶技术会改变现有的驾车模式,透过程式码的运算帮助驾驶开车,所以当遇到紧急状况时,也必须藉由演算法(algorithm)来决定该如何处理。
但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有路上的行人突然闯到自驾车前面,究竟应该优先保护车上乘客,直接辗过行人,还是要冒着可能会让车上乘客受伤的风险,转开方向盘闪避行人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会根据每个人的道德标准(moral standard)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事先制定因应各种状况的规则。若自动驾驶未来要普及于世间,这些问题必定是要先克服的难关。